9月16日配资优秀炒股配资门户,鱼珠隧道首节沉管——E1管节顺利完成浮运与沉放施工,标志着华南地区在建最长、且两次下穿珠江的内河沉管隧道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,项目建设正式步入“快车道”。
鱼珠隧道E1管节出坞。
鱼珠隧道地处广州“珠—金—琶”黄金三角地带中心位置,全长2.6千米,双向六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,其中沉管段全长935米,断面宽30.6米,高8.9米。
线路南起海珠新港东路,采用沉管隧道两次下穿珠江,在珠江北岸下穿黄埔大道后接地,止于深涌左支涌以南,是目前华南地区在建最长且两次下穿珠江的内河沉管隧道、华南地区沉管水中拖航距离最长的内河沉管隧道,也是国内曲线半径最小(R=1250m)的内河沉管隧道。
鱼珠隧道是广州市“东进南拓”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,项目建成后,近岸可以实现金融城、临港商务区与琶洲的交通转换,促进珠江两岸的融合发展,实现琶洲与鱼珠两大商务区5分钟互通;远端可以承担科学城、鱼珠地区与海珠、大学城、创新城等科技创新带的交通联系功能,有利于加强城市东部、南部的联系,对缓解珠江南北过江通道的交通压力、改善市民出行品质、提升城市发展活力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。
目前,项目已完成首批首节沉管安装工作。下一步将推进剩余管节的浮运沉放工作,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基础上,全力冲刺2027年隧道水中段贯通目标。
江底“毫米级”精度安装
本次浮运安装的E1管节长102米、宽30.6米、高8.9米,重约2.7万吨。面对复杂水域条件等因素,项目调集6艘大马力拖轮组成拖航编队,总功率近3万匹马力,并组建了由经验丰富的拖轮船长及各参建单位组成的现场指挥团队。
鱼珠隧道E1管节拖航浮运。
9月15日14时,编队自干坞北侧临时寄泊区起航。在浮运过程中,指挥团队精准调度,有效控制管节在多次航道变换和回旋区转向中的姿态,克服水流及高速客船通行影响,确保管节始终沿设计轴线行进。
项目建设团队与海事、港务等多家单位密切协同,科学制定航道调整与通航安全保障方案,细化施工节点,封航计划精确至分钟级。在关键作业阶段,通过实时监控和航标调整,实现了船舶通航“零干扰”。
经约10小时作业,E1管节安全抵达基槽水域,并顺利完成系泊及沉放前准备。16日,在完成系统检查、潜水核查等程序后,经位置微调、压载下沉、对接拉合及水力压接等工序,E1管节最终与琶洲暗埋段实现江底对接。经稳定压载与测量复核,安装精度达到毫米级。
提前演练保浮运安全
沉管浮运施工属复杂的系统工程,对船舶协同与工序衔接要求极高。鱼珠隧道浮运作业面临距离长、需进行3次大角度回转、内河航道狭窄、通航环境复杂(高速客船未停航)、潮汐与径流共同作用、需协调12家沿线单位等多重挑战。浮运作业还需选择每月两次的高平潮窗口期才能启动,对时间把握要求极为严格。
为全面验证浮运方案可行性、协同效率及应急处置能力,项目已于7月28日开展了国内首次内河沉管浮运全要素模拟演练。演练采用“重任1500”驳船模拟管节吃水5.5米工况,完整呈现拖轮编队协作、回旋操控、主航道浮运、监控系统联调、水文气象影响研判、与高速客船及沿线单位协调机制、军用浮筒拆复等实际流程,并模拟拖船故障、缆绳断裂、管节偏航等突发状况。演练有效检验了指挥体系与编队操作的可靠性,提升了操作人员对关键航段和转向要点的熟悉程度,验证了监控系统的稳定性,为正式浮运沉放奠定坚实基础。
鱼珠隧道沉管浮运模拟演练场景。
“滴水不漏”打造百年工程
鱼珠隧道面临建设条件复杂、质量标准高、工艺难度大、对外协调多等挑战。项目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,构建数字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的工程管理体系,广泛运用有限元模拟、BIM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新技术,系统开展管节全断面足尺模型试验、混凝土裂缝与耐久性控制、浮运沉放高精度定位与姿态监测、基槽回淤预测、注砂流动特性等关键技术研究,保障沉管结构质量与长距离浮运安全。
管节在珠江底部需承受巨大水压,细微裂缝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且维护成本极高,因此混凝土裂缝控制是预制阶段的重点难点。项目开展管节全断面间隔浇筑裂缝控制专题研究,从混凝土配比、原材料优选、生产与浇筑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。经低、中、高三个水位阶段压水检验,管节均达到“滴水不漏”的设计要求。
鱼珠隧道沉管预制场可视化大屏。
创下最快施工纪录
作为沉管预制的核心场地,干坞是实现精准预制和高效施工的关键。鱼珠隧道干坞设于孤岛,为国内首座建于孤岛上的内河沉管隧道预制场。施工面临物料运输困难、气候条件复杂、临江富水地层作业难度大及干坞三次排灌水挑战,对基坑变形与控制稳定性提出极高要求。
项目研发并应用新型坞门结构、双十字穿孔钢板接头、格构式地连墙三幅同槽施工、防绕流水囊工艺、全套管跟进锚索钻孔、水上PC工法组合桩围堰、活动钢坞门原位制作及顶推等多项创新工艺。
鱼珠隧道沉管预制场干坞。
在围护结构施工中,采取旋挖钻引孔与超声波测斜纠偏、双轮铣与液压抓斗协同槽壁修整、泥浆性能严格控制、钢筋笼双机抬吊等关键措施,高效推进工程进展。通过“分段流水”精细化管理,将施工划分为三个区段并行推进,显著缩短工期。
项目在12个月内,完成约37万米水泥搅拌桩、173幅地下连续墙、30万立方米土方开挖、1099根锚索、97根钢管桩及约5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,创下国内同类干坞施工速度新纪录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郑慧梓 通讯员 穗交通宣
摄影:南方+记者 苏韵桦配资优秀炒股配资门户
阳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